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5:20 点击次数:204
66、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《伤寒论》.第168条)。
本篇第3条讲:太阳病,或以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伤寒。
本条的若吐很可能就是针对本伤寒中的呕逆来的,第166条讲:病如桂枝证,头不痛,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,此为胸有寒,当吐之。若下很可能是针对本伤寒中的或以发热来的,第241条讲: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难乍易,时有微热,喘冒不能卧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气汤。吐伤胃气,胃气不足则燥生;下伤津液,胃津液不足则热生。
此伤寒本太阳伤寒,太阳伤寒为阴,据第7条讲: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,七日愈;发于阴者,六日愈;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此伤寒以阴数六为一个周期,一个周期后,阳明、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。本条讲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,这七八日不仅伤寒不解,而且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不解,此为传也。
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;伤寒二日,阳明受之,此伤寒七八日不解,第26条【注】中讲:大汗出后不解,大烦渴,脉洪大者,是邪已入阳明,津液为大汗所伤,胃中干燥故也;故知本条的: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都是阳明证,说明本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的这个里热是结在阳明胃腑的,这是一个太阳伤寒转属阳明病。
阳明属胃,太阴属脾,脾胃相连,二者本来互为表里,就像手板和手背一样、一个在表一个在里,脾寒则胃热,胃寒则脾热。今热结在里,脾胃俱热,这个时候的脾胃就会从互为表里转变为相辅相成的关系。《论》中讲,脾主四肢,胃主肌肉,脾胃相连,表里俱热,脾热则四肢热,胃热则肌肤热,即为内外俱热,时时恶风。
又因为,足太阴脾经连至舌本,散于舌下;舌本者,舌根也。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子两旁的交頞处,入于上齿,侠口环唇,下交承浆。由此可见,舌燥者,脾热也。舌本后面是会厌,饮食的时候会挡住气管,饮食从食道而下入于胃中,胃气顺食道而上,胃热则舌干也。脾胃俱热,舌干而燥;舌为心之苗,舌上干燥,其热逆传于心,心主情志,其人故而烦。
由此可见,本太阳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,是热结脾胃。《内经》讲脾是为胃行气的,把胃热止住后,脾热即可自消;第26条讲: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今热结在胃,脾胃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亦与白虎汤清里热,即清胃热,加人参以补胃虚之气,故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本条文与第71条都是热结胃中,而第71条讲的是热结胃中,小便不利,五苓散主之,《太阳病上篇》第71条讲: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之,令胃气和则愈;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本条讲热结脾胃,脾胃俱热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